本帖最后由 第一财经 于 2016-7-20 09:27 编辑
重庆,长江上游城市,古称巴郡,后因南宋光宗时期“双重喜庆”而得现名。
近代,重庆曾经很风云。后来,直到1997年,香港回归前夕,重庆第三次成为直辖市,风云再启。
2010年前后,正是城投债时代刚拉开帷幕,重庆江北机场每周都会迎来从东部飞来券商、信托以及各类“财经人士”。他们一般快速走过行李转盘,径直走向停车场。那里有“财经人士”的朋友或者司机已在等候。
从机场,他们或前往西面的大足、南面万盛、东面的涪陵,或者直接去往市区的重庆市发改委。
下午、傍晚、晚上,三场或两场后,往往项目即已谈定。跑马圈地的年代,东部地区的城投融资经验正在快速推广。
城投债、非标、资金,有人继续耕耘、有人转行投资,但在重庆相聚时,谈论的仍然是项目、美食、美女。可能还有人抽空去交易员酒会,看看曾经住过的酒店。
这是风云时代的一个缩影。
还有一项风云的,是“重庆经验”。“重庆经验”最值得浓墨书写的是“渝富模式”。
“渝富模式”由重庆市政府借助国开行力量而成型,初期是为了解决重庆市企业对于工商银行的巨额不良债务。在这一过程中,渝富资产迅速从“垃圾批发商”转型升级为集资产管理公司(AMC)、股权投资、投资管理为一身的巨无霸。除重庆国际信托外,重庆所有重要的本地金融机构都有其身影。渝富是重庆三峡担保和重庆进出口担保的实际控制人。
重庆三峡担保
重庆三峡担保全名为重庆三峡担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,成立于2006年,注册资本36亿,目前已完成股份改制,拟挂牌新三板。公司股东及权益占比如下:
作为市场上的老牌AA 担保机构,三峡担保诞生时的“准生证”是发改委颁发的。其在2010年增资扩股引入了国开行(国开金融代为持股)和长江三峡集团,从而形成当前的股权结构。
公司强大的股东阵容无疑是其信用资质的底气所在,但也造成了一些重大决策方面的协调难度。
长江三峡集团和国开行均为极其强势的股东方,尤其长江三峡系股权合计33.34%,对股东会已具有重大影响。
公司近年来的增资和股改的步伐相对较为缓慢。2015年底,三峡担保资本金从30亿元增至36亿,在当前的行业大环境下,属于一次“小家碧玉”式的增资。
甚至在三峡担保的网站上也披露:“集团于2012年启动了增资扩股计划,近年来为实现增资到位的目标做了大量艰苦工作,奠定了良好基础”,“经过与现有股东的充分协调沟通,集团的新一轮增资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”。
作为投资人,很难去质疑三峡担保的信用资质,但短期内指望三峡担保评级升至AAA,比较困难。
但比较正面的是,三峡担保许多城投担保业务集中于2014年6月以前,这些期间的城投债基本都已被纳入了政府债务。
重庆进出口担保
重庆进出口担保全名为重庆进出口信用担保有限公司,成立于2009年,注册资本28.4亿,评级亦为AA ,股权结构:
作为重庆市政府控制的两家全国性担保公司中的另外一家,重庆国资在进出口担保的持股比例比三峡担保稍高,达到60%。另外,剩余股东亦只有一家,为口行。显然的,重庆国资在进出口担保中的话语权大于其在三峡担保中的。
但在三峡担保中存在的股权结构掣肘,在进出口担保中一样存在。进出口担保的股东在2014年、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三年对公司进行了增资,但增资总额并不大,为8.4亿元。
对渝富来说,其从设立到成长,都是重庆政府力量与外部力量的结合。成功的历史经验会影响今天的决策,这也在渝富对下属参控股企业群不谋求绝对控制得以体现。
目前,渝富旗下有50多家直接的参控股公司,要管理好如此庞大的资产规模不易,与外部机构携手是比较好的出路,这也正是渝富所倡导的通过“积极股东”和“股权流转”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。
在国内大部分地区仍停留在“土地流转”、土地财政的当下,渝富正在实践的路径无疑具有相当的前瞻性。只是,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和三峡担保类似,一段时间内,进出口担保调升评级的可能性都不大。
进出口担保在2016年实现了业务高速扩张,半年度共担保13只企业债,担保总额超百亿元,全部为城投,不过在扣除了担保倍数和风险系数后,对资本金的占用并不大。但从信用定价上来说,由于部分在担城投相对资质较弱,投资人需积极跟踪关注。
但以渝富在重庆金融版图中的基石地位,以及前瞻的发展战略,任何的信用溢价都值得笑纳。
------------------- 下一篇中出场的将是湖北省担和武汉信用。湖北省近年来雄心勃勃,意欲打造中部增长极,两家位于武汉的担保机构近一两年均经历了较大变化,是债券市场上的新秀。
|